学好党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我们为什么要学党史
学好党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学党史
文/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李凯城
一、党史既好讲,又不好讲
党史既好讲,又不好讲。说好讲,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非常厚重,随便讲点人物、讲点故事,都会引人入胜、令人神往。说不好讲,是因为要想通过讲党史使大家真正获益,并不容易。要想真正有收获,首先需要想明白:党员干部为什么要学党史?学党史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为什么要学党史?最直接的理由是中央有要求、上级有规定。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7.31通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和讲话精神:共和国的江山是红色的,要传承红色基因。
其实,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对历史,特别是对党史的学习,不仅反复强调,而且身体力行,为全党同志做出了榜样。问题是:党中央如此重视、如此强调,为什么真正学起来的并不多?这要从以往院校党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看来,仅从贯彻上级指示的高度来看待党史学习,很难真正动起来、学进去,搞不好会出现新的形式主义。所以,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学党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改进党史学习方法。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党史
学党史的直接好处——掌握历史知识。这是基本收获,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学知识并不是党史学习的根本目的。
学党史的主要理由——汲取历史经验。历朝历代的著名人物包括我们党的领袖,大都是从这一角度论述的。如“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个道理很浅显,无须多说。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新概念——历史思维。什么是历史思维?习总书记提出历史思维的用意何在?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旨在回答这些问题。
我认为,相对于历史经验,历史思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即通过大量阅读历史,养成一种思维习惯(或称思维定式),以至在思考和解决所有问题时,都能自觉运用历史智慧。
具体说,历史思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看待过去,要具备历史眼光;
2、研究当下,要把握历史方位;
3、放眼未来,要认清历史趋势;
4、 处理问题,要汲取历史经验;
5、面对困难,要担当历史责任。
三、看待过去,要具备历史眼光
学党史首先要真正读懂党史,真正理解党史事件、党史人物。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以往院校的党史教学,比较偏重知识的学习,许多学生只记住了简单结论,来不及做深入思考,未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也就是说,只有“知”,没有“识”。
实际案例:“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案”;张灵甫评价与“果粉”;《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隐蔽战线斗争历史。为什么前些年社会上历史虚无主义会如此猖獗?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恶果。
理解历史,关键在具备历史眼光,即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时代背境和具体情境下去分析、去把握。不能凭想当然,不要满足于当“事后诸葛亮”。
毛泽东称这种方法为“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或曰“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
例如,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为革命胜利牺牲了那么多人值得吗?为什么中国不能走社会改良的发展道路?又如,如何看待党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又如,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毛泽东为什么要力排众议,毅然出兵抗美援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近百年的党史可以用一个概念描述:苦难辉煌。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研究党史上的错误,不应该只恨几个人。如果只恨几个人,那就是把历史看成是少数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主观主义,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因。”
总之,历史不容假设。认识党史问题如果缺乏历史眼光,很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蒙蔽,动摇理想信念。搞不好就会成为“事后臭皮匠”。
有了历史眼光,知道前辈的不易,再看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就会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即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无历史眼光,应当成为检验党史学习效果的直接依据。
四、研究当下,要把握历史方位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不断变化的。局部事物的存在与发展直接受制于全局的态势。所以,思考任何问题、策划各项工作都要树立大局观,首先是把握好历史方位。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善于把握历史方位有直接关系。
例如,毛泽东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及“立三路线”、王明“左”倾路线的的错误。再如,毛泽东《论持久战》对抗战前景的分析,以及根据这一分析做出的正确决策。又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新中国外交要“一边倒”?又如,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论“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为什么毛泽东经常谈论“目前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中国的优秀企业家为什么特别推崇毛泽东?
学习了这些党史知识,再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你有新的感悟吗?“四个意识”首先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党员干部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把握好历史方位,提高政治站位,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考虑问题。胸怀全局与立足本职的关系。善于把握历史方位不仅是对工作的要求,对党员干部料理个人事务也会有帮助。如个人投资的把握。
五、放眼未来,要认清历史趋势
向后看的目的是为了向前看。毛泽东说,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埋头拉车和抬头看路。战略决定成败与细节决定成败。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领导者应该并且能够做出科学预判、正确决策。例如,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对国共谈判前景的分析判断。再如,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停战谈判及毛泽东提出的方针对策。又如,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坚持要搞三线建设和尖端武器。
了解这些历史后,我们对一波三折的中美贸易谈判,会得出什么看法呢?对直接对手的思维决策做出也可以预测。毛泽东认为,看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其现在,看他的过去与现在,就可以预测其将来。
总之,历史不断发展,存在着必然与偶然。我们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清趋势,顺应潮流,创造未来。正确看待历史、把握现状、预测未来固然重要,但还都属于认识世界。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史学习,要学会解决问题,改造世界。
六、处理问题,要汲取历史经验
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历史经验包括基本经验和具体经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共产党成功的基本经验并不多。最重要的一条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即党的性质宗旨。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认识论与价值观的统一。
此外,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依靠组织,辩证思维,也是共产党成功的秘诀。以上五条基本经验的相互关系,党性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聚集到这些基本经验上。
对共产党成功经验的理论概括——红色管理及其课程体系。
在党的历史上,老一辈革命家创造的具体经验数不胜数。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例如,毛泽东是如何处理党内矛盾的。再如,毛泽东是如何指导部属的。又如,毛泽东是怎样识人、用人、培养人的。又如,周恩来是怎样开展统战工作的。又如,延安时期我们党是如何化解重大危机的。
广义的经验包括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史上的教训更为宝贵。毛泽东论“不打败仗就不知道胜仗是怎么打的”。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党在历史上的失误?怎样正确理解“缴学费”?
经验固然宝贵,但不能照抄照搬,包括对自己的成功经验,也不能照搬。
七、面对困难,要担当历史责任
以上讲的都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党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从党史中汲取政治营养,帮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什么是精神境界?精神境界的重要性。历史经验与历史智慧的联系与区别。
革命精神加科学方法。共产党人的内圣外王之道。要提升精神境界,改进思想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学哲学、学历史。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议会党团,是一个政治信仰组织。百年党史就是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的奋斗史、牺牲史,充分证明了信仰的力量。
学习党史,需要走进革命先辈和英模人物的精神世界,真正感悟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思考与选择,明白他们为什么能不避艰险、不怕牺牲。党员干部心目中存留几位英模的形象,对他们的行为选择及人生道路会有重要影响。
相反,党的历史上也有反面人物,研究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可以受到深刻教育。如张国焘、周昆等。实际案例:《忠诚与背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时至今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行百里者半九十。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已经到了冲刺阶段。要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棒,需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今天,中国共产党人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我们身上的担子是比过去更重了,还是轻了?
2、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怎样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续写党史的新篇章?实际案例:《我们走过的路》的课程设计。
总之,通过党史学习,我们要争取做到:
1、看待过去,要具备历史眼光;
2、研究当下,要把握历史方位;
3、放眼未来,要认清历史趋势;
4、处理问题,要汲取历史经验;
5、面对困难,要担当历史责任。
以及以上五条要求的内在联系。做到了这五条,我们的党史学习才真正符合中央的要求,也可以说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