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有:现代化建设需要提升生产者的知识积累
这篇文章,是张国有教授在其主编的《远望中国发展》中“生产者的知识积累关乎发展基础和经济效能”一文基础上增删而成。题目做了改动,部分数据按近年状态做了个别调整。
张国有认为,生产者的素质影响国民经济的素质及能量。未来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提升生产者的知识积累及能力素养。生产力构成中,生产者是第一要素,生产工具是第二要素。生产者的知识积累应首先达到12年受教育年限,达到这样的累积程度,需要相应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规则训练。技术的发展和人性的进步并不同步,人格的完善取决于长期的人格教育。通过教育,为生产者提供系统的知识积累和能量,进而奠定国家高水平现代化的素质基础。所有这些,都要依赖于将“发展教育增强国民素质”作为第一国策的推行及坚守。

生产力构成中,生产者是第一要素,生产工具是第二要素
国民经济物质生产力的构成,按经典的说法,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生产者,二是生产工具。在事实逻辑上,两者的地位和排序不同。其中,生产者是主体,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由生产者制造和使用,是第二生产力。科学与技术附着或渗透在生产者和生产工具之中,一般不具有独立的生产力型态。
生产者+生产工具虽是生产力基本要素,但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只有这两个要素是不行的。例如,进行稻谷种植、计算机制造、高速运输、软件设计等活动时,现时条件下,还需要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环境等要素的支持。所以,包括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在内的上述九要素是生产力运行的基本条件。
九要素中,生产者居首位。生产工具,如弓箭、犁杖、蒸汽机、纺纱机、电动机、计算机等,是直接对生产对象进行加工和传导的工具。生产者在使用工具对生产对象进行加工的同时,离不开对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环境的使用。上述九要素,有的是从人类原始时期开始,以致今后都始终存在的,有的不一定如此。
九要素中需要斟酌的四个要素
“资本”要素并非始终存在。这里的资本不是经济关系,而是资金要素、货币资本。货币资本是商品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和交易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如果商品社会消亡,货币资本要素也会随之失去作用。所以,货币资本并非人类社会所有时期都必需的生产要素。
“数据”要素始终存在。只是到了信息社会显示出其更加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占据优势地位后,数据成了工具或对象。但不能因此说原始社会及农耕社会就没有数据和数据的作用。原始社会进行采集、狩猎、捕捞,其活动组织及分配中的数据形态,尽管非常低级,但那也是原始形态的数据及其使用。后来的金字塔、长城的修筑,运河的挖掘、官道的铺建、皇城的设计、田亩的分配、税赋的计算等,都有大量的精确的数据使用。数据要素及其作用在民间生产生活中一直存在,只是当下才在官方文件中得到明示。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有点分歧。土地用于耕作、植林、建厂房、开矿场、修道路、建办公大楼时,都是必需的生产要素。但在计算机系统中从事软件设计和在虚拟空间进行交易活动,就不需要购买土地资源。所以,“土地”要素就某项具体的生产活动而言,并非必需的生产要素。但总体上看,即使虚拟空间,其运作的人还是要站在土地上,生产运营活动还是需要间接地支付土地费用。
“环境”也是生产要素,我们将列为第九要素。这个要素,如水源、气候、森林、山石、道路、社会安全、公共管理等都是生产的环境条件。社会若总是处于战争状态,或处于打砸抢烧状态,生产就无法进行;若经常出现干旱、洪涝、火山爆发,人们就会避开这些凶险区域,去寻找比较安全可以持续生产的地方;如果政局不稳,政权重心不断更迭,政策法规来回变更,则消费者心神不定,生产者也难以稳定投资。“环境”作为生产要素,事实上存在,民间认可,但官方文件并未明示。
生产者的素质影响国民经济的素质及能量
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生产力。国民经济生产力,既有物质生产力,也有非物质生产力。就物质生产力而言,就是生产能力,就是通过生产能力可获得结果的能量。这里暂不涉及生产对象。日本是生产能力强而本地生产对象相对缺乏的国家。但日本可从其他国家进口生产对象,进口资源,通过本国生产能力进行转换,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同时国内得到高值积累,进而再度滋养生产者的高度能力。这是以生产者素质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力。有的国家,物产丰富但生产力不强,本国生产对象非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时也影响对国外资源的利用。
生产者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其素质和能量影响国民经济的素质和能量。按我国的统计惯例,16-60岁为官方确定的劳动者适龄范围。按此标准,2022年中国适龄的劳动者有8.7556亿人①,占人口总量(14.1175亿人)的62%。8.7556亿人的现实素质和能量,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现实素质和能量,影响国家现代化的素质、能量和进程。这种关联,就是我们将“发展教育增强国民素质”作为第一国策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基本考虑。
在数字技术时代,出现了机器人,而且会越来越多。这就有可能将生产者分为两类:一是人类人,二是机器人。机器人生产者直接在生产线上生产,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操控,形成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无人工厂等。人类人只是监控、维护、维修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机器人的效率、精度、进度在某些领域优于人类人。企业在统计生产者数量时,可将机器人生产者的数量统计进去,以客观反映整个生产能力的构成。尽管机器人生产者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我们仍要特别强调将“发展教育增强国民素质”作为第一国策。因为设计、制造、使用、更新机器人的还是人类人,还要依靠人类人的素质和能量。
上述谈到生产要素和生产对象,有个问题需要说明,即生产要素和生产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转换的问题。生产要素中的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环境等,其中的土地对种植者来说就是生产对象,货币资本对银行来说就是生产对象,知识对脑力生产者来说就是生产对象,技术对技术研发者来说就是生产对象,管理对管理学家来说就是研究对象,数据对互联网大数据工具来说就是生产对象,环境对环境治理企业而言,就是生产对象。这种转换,主要依据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者的知识积累拟首先达到12年受教育年限
人的素质架构至少取决于四个部分。一是知识积累,二是智慧能力,三是规则自律,四是社会经验。这四个部分搭建起人的基本素质架构。
知识积累是从幼年起开始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容量,包括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通过知识积累开阔人的视野。智慧能力是在知识容量基础上认知、理解、贯通、思考的能力,有的人知识积累量很大,但贯通思考能力不足。规则自律是对公共规则和私人规则的认识、遵守及自律的程度,那些不但遵守公共规则而且遵守私人规则的人,其规则自律的程度就比较高。社会经验是人的社会经历和体验的时间及领域,经历的时间长、体验的领域多,社会经验就比较丰富。四个部分中,知识积累位于首位。知识积累首先与教育有关,与受教育年限有关。智慧能力、规则自律、社会经验三个部分,这里暂且不谈。这里重点谈知识积累。
现代社会理想的生产者受教育年限是16年,即达到大学文化程度。按中国常规学历计算,不计学前教育,小学6年,中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大学本科4年,共计16年。这是生产者达到高等教育水平所受的教育年限。在信息社会数字技术时代,达到同样的知识容量,所用的时间可能会更短。凡实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国家,其人均效率、人均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等素养水平,一般都高于其他国家。
以2020年为对象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的现实状态大致是这样的:2020年拥有大学(含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0767亿人②,占当年人口总量(14.43497378亿人③)的15.127%。如果只计算22岁以上拥有大学(含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则占当年22岁以上人口(10.5579343亿人④)的20.682%。两项占比都不高,这也是中国生产者在教育程度上相对落后的表现。实现16年生产者受教育年限,可作为第二步的目标。但第一步,应该首先实现生产者受教育年限普遍达到12年这个目标。
高中文化程度是现代化征程上每个生产者必须登越的知识台阶
生产者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即生产者的知识积累应普遍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中国目前的状态,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2020年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5258亿人⑤,占当年人口总量的14.76%,占当年18岁以上人口(不含大学文化程度)9.07192665亿人的23.48%。这两个比重都不高。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163489亿人⑥;占当年人口总量的33.74%,占当年15岁以上人口(不含大学与高中文化程度)7.4525818亿人⑦的65.36%。由此看来,15岁以上人口中,多数为初中文化程度。生产者这样的知识积累和能量,难以满足高水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为什么特别重视生产者的知识积累首先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因为高中文化程度是生产者可自立的知识条件、可自习的知识前提、可交往的知识桥梁、可深造的知识基础。有了这“四可”,即使上不了大学,也可以在互联网络、信息开放的环境下,通过自我努力,可以达到相当理想的水平。高中文化程度,这是现代化发展征程上,每个生产者必须登越的知识台阶。

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规则训练,可达高中毕业的水平
高中毕业水平需要具备特定的知识和能力资格。我们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官网(2021年)上,摘录了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训练科目、教育方式等⑧,就知道受教育12年,终了积累了什么样的知识容量和认知能力。高中毕业的知识积累,总体上涉及语文、政治、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十多个领域。
在语文领域,高中阶段涉及现当代诗歌散文阅读与欣赏、古代散文阅读与欣赏、古典诗词阅读与欣赏,以及《论语》研读、《红楼梦》研读、《唐诗宋词经典一百首》研读、《鲁迅作品》研读、语文基础之古诗文、说理写作等。拥有这样的知识积淀,在国语写作、理解、古文阅读、诗词欣赏方面已有相当的素养。
在思想政治领域,涉及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政治学科思维与训练、哲学原著选读、经济学原著选读、法律基础与案例分析等。涉猎这样广泛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政治、经济、法律、逻辑、国际风云等有了基本认知,具备了和政治人物对话的基础知识。
在历史领域,涉及中国通史纲要、世界通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史学入门等。这样的知识积淀,让学生对中国的朝代更替、世界各主要民族的发展、上下五千年变化的因素等,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了这个底子,有条件去开辟新的更深的研究。
在外文,例如英文领域,除连续的基础训练外,还有各种时文阅读、原著阅读、英文写作阅读等。英语词汇量一般要求达到3500个,不少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这个标准高出许多。外语基础能力有了高中阶段的积淀,进行一般的外文阅读、对话、写作、对外交流基本可行。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外国知识,遍游世界没有太大的障碍。
在数学和物理领域,涉及数列与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和力的关系、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机械能与守恒定律、电场和电路、电磁波、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安倍力与洛伦兹力、分子动理论、热力学定律、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原子核等。达到这个水平,利用已知的数理基础和数理逻辑,为钻研更深的知识和技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化学、生物、地理领域,涉及物质结构与变化规律、新物质创造、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以及各种实验研究、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以及实验研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等。有的人在大学一年级辍学,自立技术门户,做出卓越成就,靠的就是中学的基础和超强的自我进步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领域,涉及创意编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媒体、设计制作、环境艺术设计、智能硬件、机械智造、实用设计软件、三维设计与应用、基于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文创设计、自主实践等。这是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思维、动手创造的领域,对开发学生实践兴趣非常有用。
在体育、健康、艺术领域,涉及武术、柔道、跆拳道、散打、击剑,智能健身、智能高尔夫,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身健美、轮滑,足球、篮球、排球、旱地冰球、软式棒垒球、健美操、啦啦操、手球、橄榄球、网棒球、街舞、飞盘,音乐、舞蹈、美术、视觉设计、戏剧、影视制作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学校为学生的兴趣开辟了广阔的选择领域。学生一生的体育爱好、艺术兴趣、美学意识大多是在中学练就的,在高中阶段升华的。
在社会交往领域,中学有许多社团可供选择。例如管乐团、舞蹈团、设计工作室、足球俱乐部、柔道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空间设计俱乐部、数字媒体工作室、心理社、红十字会等。报名社团、参与社团集体活动有助于自主发展、认同差异和多样性交往。体育、艺术、社团提供了高中阶段跨领域、跨年级的交谊交流以及培养社会能力的各种场景。有的学生,将来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搭档并不一定在自己班里,而是在跨班的社团之中。
上述各领域,为理解一般原理奠定了基本认知,为就业和从事一般的社会、技术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学科基础。列举的领域和结构点,尽管比较细微,但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体会达到高中文化程度是个什么样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为什么生产者达到12年受教育程度是可自立的知识条件、可自习的知识前提、可交往的知识桥梁、可深造的知识基础。
为更多高素质生产者促进更高水平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
我国生产者现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并不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关于人口受教育情况的报告,⑨202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与10年前的2010年的9.08年相比,增加了0.83年。
不含港澳台地区,就31个省区市来看,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长的是北京的12.64年。上海为11.81年,天津为11.29年。9年以下的省区有4个:青海8.85年,贵州8.75年,云南8.82年,西藏6.75年。其余省区,都在9年以上11年以下。
这里还要说到文盲人口。2020年我国文盲人口,即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还有3775.02万人,文盲率为2.67%。现在看,40岁以上,即1980年之前出生的人口中存在不识字人口,有各种难以避免的原因。但40岁以下的人口,尤其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就不应再有较多数量的文盲存在。1985年是启动改革开放的第八个年头,恢复高考、重视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消除1985年以后新生人口中的文盲人口,应该作为政府功绩的考核指向。
国家法律应有规定,除特殊的健康原因之外,阻止孩子上学或有意纵容孩子不上学的父母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愿意上学而又无条件或难以上学的孩子,当地政府要担负起相应的职责;失职的政府领导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按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为91.2%。⑩反映的是高中在校学生总数占16-18岁人口总数的百分比。那就是说,还有8%应该入学而未能入学的人口。将来的期望,是生产者受教育年限继续增加,不但达到和超过12年,还要力争达到16年,使更多的生产者能够实现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为更多高素质生产者促进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进程创造条件。

在新生生产者中普及高等教育,从趋势看,其可能性越来越大。
从以下两个数据来预测入高校的学生数量。一是当年人口的新出生数;二是当年大学本专科招生数。从两个数据看供求变化,预测17年后学生进入高校的数量,以及供求差距的情况。
2020年,全年新出生的人口为1200万人,这年大学本专科招生数为967多万人。17年后,即到2037年,若仍按967万人的规模招生,简单预测,会有233万适龄人没有进入高校就读。
2021年,全年新出生的人口为1062万人,这年大学本专科招生数为1001多万人。17年后,即到2038年,若仍按1001万人的规模招生,简单预测,会有61万适龄人没有进入高校就读。
2022年,这年有了相反的变化。这一年,全年新出生的人口为956万人,而这年大学本专科招生1014万人。17年后,即到2039年,若仍按1014万人的规模招生,即使956万适龄人全部进入大学本专科学习,还缺口58万人的生源。⑪从2023年开始,如果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或保持在低生育率状态,那么,全部新生人口,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全部进入高校就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主张生产者的知识积累应首先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其关联:第一,生产者的素质与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关;第二,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国家法则及省区发展状态有关;第三,提高生产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重点在相对落后的区域;第四,政府负责在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口中杜绝文盲;第五,在经济脱贫后的区域,继续扶持的长远重点是教育扶持;第六,在生产者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的区域,可向受教育年限达16年的目标发展。所有这些关联及进步,都有赖于将“发展教育增强国民素质”作为第一国策的推行及坚守。
技术的发展和人性的进步并不同步,人格的完善首先取决于长期的人格教育
技术的发展和人性的进步并不同步,当今的数字技术并不直接解决人格完善问题。从孔夫子到当下,2000多年,技术日新月异,但人性进步缓慢。自私、狭隘、虚伪、懒惰、贪婪、腐败、诈骗、抢劫、杀人;只想索取,不想付出;恨你有,笑你无,嫌你穷,怕你富等,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战国时期的锄镢镰犁已多不见踪迹,而教诲人养成君子的《论语》,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可见小人的长时期存在。
人性的进步和人格的完善,至少取决于四个影响因素:一是坚持不懈的教育,指导人如何做好人行好事;二是完善合理的法治规则,惩罚犯规作恶的事和人;三是官员的首善作用,遏制官风带坏民风的恶向;四是社会的健康和谐,造成一个扬善抑恶的社会风气。这四个因素对促进人性进步和完善人格,很有作用。
中国是个长期受君主制度、小农经济、小农习惯影响的国家。尽管许多人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但其思维和处事方式仍受小农逻辑的驱使。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人与现代化的交流越来越多,旧有的风气习惯有了许多的革新。但由于根深蒂固,对小农经济、小农习惯、君主遗患的改造,仍是长期的重要的战略任务。
小农习惯有一个是松散而不愿受约束。小农群体对自由民主模糊不清。不清楚自由有规则,而民主有前提。往往是在自由面前越规,在民主面前放任。现时条件下,具有小农意识的人很难自动地自觉地去理解和遵守现代化的规则。素质架构中的“规则自律”,首先要通过教育,通过告知、通过示范、通过惩罚、通过评估等,来使人逐步认识规则和遵守规则。这就是一个教育过程。
以民法典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公民为中心,订有7编1260条,被誉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其中,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明确当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如何进行请求和救济。民典法涉及公民规则的方方面面。这部公民行为的百科规则,每个公民都应该熟知,应该家喻户晓。
这部民法典,从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两年多过去了,至今有多少人知道民法典,有多少人知道1260条规则的内容,什么机构什么时候集中宣讲解读过民法典。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上级开个重要会议,下级都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精神。知晓规则才能遵守规则。国民素质的养成,要把重心转移到贯彻执行民法典等这样的基本法则上来。通过告知、示范、惩罚、评估等,来提高国民对规则的认识、遵守及自律的程度。
这同样是个教育的过程。要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思维,通过教育,将生产者的素质和国民经济素质推进到现代化的前列。所有这些过程,还是要依赖于将“发展教育增强国民素质”作为第一国策的推行及坚守。
资料来源
①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人口及组成数据。
②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人口受教育情况》,2021年5月11日。
③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全国人口情况》,2021年5月11日。
④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⑤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人口受教育情况》,2021年5月11日。
⑥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人口受教育情况》,2021年5月11日。
⑦以2020年为对象的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5岁以上人口,经综合计算为11.5839478亿人,其中大学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共4.1313660亿人,减去后即为15岁以上不含大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7.4525818亿人。
⑧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官网(2021年)上公布的课程体系、训练科目、教育方式等。
⑨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人口教育情况》,2021年5月11日。
⑩本页3段所引用的数据均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关于人口教育情况的统计,2021年5月11日。
⑪上述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2021、2022国家年度统计公报的数据进行测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