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伏:“六化精智”安全生产体系专业化品牌创建与实践
“六化精智”安全生产体系专业化品牌创建与实践
刘庆伏
一、项目背景
1.行业情况
从电力行业发展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近些年取得了迅猛发展。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新战略以来,新能源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特别是在2020年9月,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30年碳达峰、60年碳中和,对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我们国家在“十四五”结束的时候,我们总装机是22亿的发电装机,新能源的装机是风电2.8亿,光伏2.5亿。“十四五”规划制定的时候提出到2025年,国内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约30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实现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这包括水电、核电等等。其中对于新能源的要求是在2021年国家提出的到2030年达到12亿千瓦。实际什么样子呢?实际到去年年底,风电到了3.6亿,光伏到了3.9亿,总的装机占7.5亿。按照目前的趋势,后续几年基本上保持年均1.5亿的增速,也就是到2025年就会达到12亿千瓦,这就是新能源发展的大形势。
作为一个新能源的发电运营企业,面对如此快速的新能源的增长,管理难度之大、管理挑战之高是空前的。
2.集团情况
从华能集团内部要求来看,华能集团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30多年来一直是发电行业的引领者,取得了发电领域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在新能源大发展时期,自然也是责无旁贷,集团提出到2025年装机达到3亿,新能源装机新增8千万,清洁能源占比超过50%,利润在500亿以上。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新能源不懈地奋斗。
3.公司情况
华能新能源公司是华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专业化公司,集团公司也希望我们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争当主力军、排头兵、先行者,打造节能样板间,可以说我们重任在肩。
从我们公司内部来看,落实集团的要求,贯彻行业发展的希望,也提出了在“十四五”再造一个新能源,并且实现风电集中式光伏和分布式光伏三个一千万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我们眼睛向内,强化管理变革,以管理提升助力公司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如何平稳顺利地高质量承接急剧增长的发电资产,如何才能达成集团对我们的期望,如何才能传承华能领先文化,更好地贯彻双碳战略提升新能源发电运营管理能力和水平满足新能源高速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
二、技术路线
对上述问题我们的回答就是创建“六化精智”安全生产体系专业化品牌,这是我们课题开展的任务。技术路线就是以科学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高效的集约管理模式、积极的科技创新机制、专业的生产人才队伍建设四大保障为动力,以存量战场提质增效、增量战场保投高效两大战场为载体,打造“六化精智”安全生产体系专业化品牌,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品牌创建内容
1.解决问题
我们要围绕 “六化精智” 创建安全生产体系专业化品牌。
第一步还是要明确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锁定“六化精智”这个品牌,这是体系创建的目标。什么叫“六化精智”?就是集约化、精益化、智慧化、工匠化、效益化、体系化,以这“六化”为核心的安全生产体系的建设。其中集约化是我们的组织形式,是安全生产体系的组织形式;精益化、智慧化是主体核心;工匠化是人才支撑;效益化是目标方向;体系化是系统集成。整个体系的核心是精益化和智慧化,也就是说精智是我们的品牌特征,精就是精心、精益,理念上代表奋斗,方法上代表科学的管理。“智”是智能智慧,理念上代表领先超前,方法上代表创新赋能。苦干加实干,巧干加能干,全力争领先,这是我们品牌的内涵,也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品牌内涵
既然提了这样的目标,为什么是“六化”,而不是四化、七化?这也是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结合我们新能源行业的特点,结合我们公司的现状,进行地提炼与总结,这里简单地做个阐述。
(1)集约化。就是我们新能源发电企业抢占数量多、分布散,与我们传统的发电企业比,我们传统的火电容量很大,从原来的30万到60万再到100万。我们传统的火电相对比较集中,基本上一个厂区方圆一平方公里。现在的新能源发展的特点是上山、下乡、入海,风电在上山,海上风电入海,光伏特别是户用光伏进入了千家万户,是分散化、小宗量化的,分布相当散。我们公司管理一千多万的风电,如果是传统的火力发电,就是10个一百万,可能一平方公里的布局就够了,但是这一千万的风电,东西南北纵横几千公里,有80多个厂站管理这一千万,分布相当分散。所以必须通过集约化的模式进行管理,这就是新能源厂站的特点。
(2)精益化。设备技术的跨度大,我们国家的电力行业发展了140多年,而新能源的发展也就是最近这20多年,新能源无论是风和光,在发展过程当中都属于发展快,技术迭代也快的,目前现存的设备技术的跨度非常大,容量从750千瓦到5MW、6MW,已经翻了数十倍,相应的技术性能差异大带来的管理难度也很多,必须用精益化的手段解决。
(3)智慧化。这也是新能源的特点,设备数量多,100万KW的装机在火电就是一台机组,对我们来说1000万的风电现在是5680台的机组,数量非常之大,相应的数据量也很大,且都是同等类型的。最适合用数字化的手段、智慧化的系统进行高效地混同。
(4)工匠化。新能源行业从业人数比较少,近20年技术发展比较快,但新能源所处的位置都是远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的发展对于整个能源行业最大的贡献就是社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新能源的工作环境在恶化,都是人迹罕见的地方。客观上这些地方对于人员的吸引力是弱的,所以我们目前的从业人数少、经验浅,需要在工匠化打造方面持续用力。
(5)效益化。任何企业创效是企业的本质要求,特别是新能源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需要企业持续地创效,来赢得良性滚动循环发展的机会,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6)体系化。随着新能源企业管理容量的快速增长,管理的强度难度快速增加,原来零散的管理方式就不够了,必须通过体系化、系统化的管理增强。
3.四大保障
明确路径,我们管理创新的路径就是开展421创建工程。这个工程的4就是4大保障,就是科学的本安管理体系,高效的集约管理模式,积极的科技创新机制和专业的生产人才队伍。2就是两大战场,就是存量战场增效,增量战场高效,最终创建一个品牌,即“六化精智”安全生产体系专业化品牌。这就是我们整体管理创新实践的路径。
四大保障的实施,第一个就是科学的本安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来说,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坚持人民至上、发展至上。从安全管理来说,新能源企业独特的特点——分布散,所以重点还是完善我们的管理规范,系统编制新能源集成企业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这是我们近些年来下大力气做的,就是提升我们管理规范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第二个就是强力宣贯,对于本安体系进行反复的全员宣贯。第三个是严格地执行。第四个是组织体系内部的评审,保障全员严格的践行企业安全标准化整体的提升,通过我们科学本安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整体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也保障和支撑了我们近些年来安全快速的发展。
第二个保障机制是高效的集约管理模式。这个集约化的管理是我们新能源科学管理、高效发展的一个根本,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是以厂站为单元,由于厂站分布分散,管理的效能就会摊薄,随着大容量、超规模的快速成长,必须对管理职能进行集约,必须对现场的人员进行精简。我们以继承单位一部两中心的集约化生产管理模式建设为重点,做优运维中心,做强区域集控中心,做专区域检修中心,做精区域生产部,充分发挥集约管理效能,最终实现职能强化、人员精简的目的。目前我们通过集约化的管理,一部、两中心的机制已经全面顺畅高效运转,全员的劳动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个数字在行业里是比较领先的。
第三个保障机制是积极的科技创新机制。总书记讲创新是第一动力,对于新能源来说也尤为重要。新能源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如何降低成本需要解决,如何提高效率,无论是风电的效能还是光伏的转化效率都需要在科技创新中解决,特别是随着新兴电力系统的建设,大容量、高渗透率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接入对新兴电力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科技创新去解决。所以在公司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在科技创新的机制上不遗余力。1、清晰定位,贯彻集团战略、引领公司发展、服务生产经营。2、完善我们的科技创新机制,也就是说建体系,明确我们科技管理的职责、机构和运转机制。3、加大投入,连续多年我们投入都在3.5%以上。4、重点科技项目的布局,承接像光伏电池的研究,以及风机风控系统的国产化等一系列的卡脖子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我们在激发全员创新意识,推进众创活动、营造创新氛围上不遗余力。总体上来说,公司整体科技创新的氛围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为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第四个保障机制是打造专业的生产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在新能源发展过程当中,重点打造强化生产系统管理、技术、技能三支队伍建设,合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生产专业化队伍。目前我们有集团公司级的首席技师以及首席专家,也有华能工匠,同时也成立了华能公司实训基地,组织进一步的技能队伍员工的锤炼,近年来100多人次在集团级和行业级获得技能奖项,整体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整个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4.两个战场
存量战场提效增效:1.强化设备治理,开展“一场一策、一机一策”专项整治活动 和 “驭风攻坚行动”,治理老旧、低效机组。2.强化技术论证,抓好“以大代小”升级改造。 增量战场高效保投。近些年发展比较快,常年高强度的增量已经是常态。这三年我们基本上容量翻了一番,所以我们要有序开展生产准备,提升移交生产工作质量,新投项目回头看,保证增量设备随时接受、及时高效。这两个战场,也是我们管理创新的一个载体,既有存量也有增量。
四、目标实现情况和达到的成效
“六化精智”是目标,也是我们体系建设成效的标志。我们简要地从“六化”的角度对我们体系建设的成效做介绍:
集约化,目前我们已经做到了机构全部健全到位,即生产系统的“一部两中心”。职能显著强化,实现了运行智能向集控中心集约,检修专业资源横向集约,生产管理精细指挥统筹集约,人员配置精简。
精益化,优化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指标领先。总结凝练制度、标准,做到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作业、精严考核,实现安全生产指标领先。经过几年的奋斗,我们在华能集团内部已经连续两年获评A级,在第一梯队的前列。我们部分的风场在行内有非常好的数据,同时,我们也在一些行业协会当中,也连续获得运维管理标杆、无故障风场等称号。
智慧化,全量采集生产设备实时数据,挖掘新能源特点,以数字化促进智慧化。利用“云大物智移”等先进技术,建设新能源智能机组、智能场站,实现智慧运维。近些年我们的智慧建设实现了行业引领,我们的运维中心对在运的全部场站实现了集中的监控分析,这个基础上我们建成了华能集团的智慧运维系统,这个系统也是国内绝对领先的。同时,我们在做护运分布式光伏,特点是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的接入和管理,也是目前建设的系统工业互联网项目里很好的案例,目前已经接了530万,在国内也是领先的。
工匠化,整体经过近几年的耕耘,工匠化群体愈加充实,无论是集团内的首席技师、工匠,还是我们的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永挑重担已经成为氛围,匠心导向更加强化。
效益化,通过这些年我们综合治理,设备的创效非常明显,对公司的整体效益的争先做了很强的支撑,成本管控效果明显。
体系化,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按照系统化的思路,整体建设统筹性谋划健全,科学本安管理体系、环保管理体系、技术监督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等领域相继健全,有利支撑了整个体系的完备性。然后系统性地推动建设,体系建设有顶层设计,全员践行,这些年得到广大员工高度的认可和共鸣,积极践行。
从课题创新实践的结果来看,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综合成效:
1.一方面对于全国的新能源发展领域的优质运营作出了示范。我们目前在运项目2千万KW的装机在国内数一数二,这个案例对我们整体新能源运营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说各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从综合系统性来说,这个案例还是有一定的示范意义的。
2.对创建一流企业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华能集团提出要领跑中国电力、争创世界一流这样一个愿景。作为华能新能源公司来说,通过这个案例的探索,也是践行国家的要求,创世界一流,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我们在安全生产领域做的一个局部的探索,也是对我们下一步深入推进创建世界一流的一个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3.为管理创新领域丰富了案例。管理创新无止境,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思维去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以我想我们这次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给予我们这个奖项也是对我们管理创新案例的丰富。
最后说两点感受:
第一个,前一段时间总书记在广州调研的时候讲,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我想我们发布的是实践领域的一个管理创新案例,总书记讲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工程的部署,也讲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这是对于我们管理创新实践领域的一个指引。
第二个,给大家分享的是毛主席在瑞金期间写的文章,文章指出我们不单要提出任务,提出任务的时候要有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他这是说要注意工作方法,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我觉得作为管理创新来说,我们都是解决特定的问题,那么如何把好的管理理念、如何把令人振奋的管理愿景转化成普通大众的行为,最后转化成我们最终的管理成效,不仅要有目标,更要有明确的路径、有效的措施、大家共鸣的一些举措。
客观来说,我们在新能源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们通过管理实践的不断应用,助力国家新兴能源体系更快更高效地建立,为国家的能源体系能源革命建设作出了我们的贡献。
注:以上内容整理自2023中国管理科学大会暨第八届管理科学奖颁奖典礼直播视频,未经作者本人审阅。